基于RFID技术建设工程监督管理系统

在建筑领域,安全事故隐患可以通过有效监控从根本上解决。物联网是一接人、物、计算机的网络,能有效监控网络范围内的所有物体属性,输入计算机形成系统信息网络。因此,基于RFID(射频识别技术)物联网可很好地应用于施工安全管理,监控现场各工人、设备和环境;其次,该技术操作简单、便宜,有利于推广和使用,因此在施工安全领域应用物联网具有重要意义。一般来说,施工现场可视为人、机械设备、材料、半成品等资源在一定组织空间范围内进行动态过程的现场。由于现场动态环境混乱复杂,这些资源往往无法妥善管理,容易发生安全事故。这就要求我们合理安排和协调现场各种资源,监控各种危险源,减少此类事故的发生。随着通信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,不同的监控技术应运而生。特别是随着物联网概念的提出,在施工安全生产过程中应用良好,是实现信息与通信设备和施工现场资源的实时互动,实现有序施工,提高施工现场安全的可靠保障。

建筑业作为高风险产业之一,对社会经济、人民生活和周边自然环境产生负面影响。目前,许多学者和专家积极研究如何将安全风险降到最低,但没有有效的方法从本质上消除安全风险。基于国内外的崛起RFID物联网(射频识别技术)可以在施工现场安全事故发生前预测事故的可能性,并向工人和管理人员预警,这将是从根本上解决频繁事故的关键途径之一。

1.安全管理系统的特点

(一)性能优异

该设备具有可靠性高,前端识别率100%。只要施工人员正确佩戴2.4G附近的读卡器可以读取有源射频卡。其稳定识别距离可达50米,标签卡发出的信息将在此范围内阅读。每个检测点最多可同时识别50名施工人员的信息,具有较高的识别稳定性(误码率小于10万分之一),真正实现无误码、无漏卡。识别速度快,最快可达200公里/小时,实现真正的动态监控。紧急情况发生时,施工人员可通过标签按钮呼叫监控中心;监控中心也可以向标签发送信息。

(二)应用广泛

根据施工现场网络条件,可提供光纤、以太网、通信电缆等隧道内外传输方式,适应性强,对现场环境要求低,避免了单一传输方式造成的实施问题和瓶颈。

(三) 安全性高,稳定性高

设备本身具有很高的安全性和稳定性。首先,它具有安全的防爆、防尘和防水性能。其次,抗干扰性高,对隧道干扰源和周围环境无特殊要求,环境适应性强。内部电路高度集成,设备故障率最小化,运行可靠。

(四) 操作简单方便

该系统支持的软件采用全中文菜单,操作界面良好。配备无线监控站综合结构设计,安装方便快捷。识别卡内置电池,功耗超低,无外部电源,无充电。

(五)辅助功能丰富

例如,该系统具有人性化的辅助功能,查询报表输出打印功能简单易操作;可查询施工人员、部门、干部的考勤信息;可查询施工人员的运动轨迹;可按要求输出各种信息报表(如:进入施工现场时间报表、个人出勤日报表、施工人员出勤月报表、部门出勤月报表等);隧道的实时情况可在任何可上网的计算机上远程查看,不用去现场;你可以随时知道洞里现在有多少人,这些人的身份也可以同时显示出来LED显示屏上。

二、安全管理系统的功能

(一)考勤管理功能

考勤是安全管理定位系统的主要功能之一,施工人员可以通过读卡器随时判断出入境记录。可以添加、修改、查询施工人员、干部和部门的信息,并根据部门和各种指定条件查询人员的出勤情况,如编号、姓名、班次、工种、部门等。;可根据任何条件自动排序;查询显示当天所有管理人员的出勤情况,最终按用户要求输出报告。

(二)定位管理功能

该功能为预防事故奠定了基础,可以随时查询和显示某一区域人员和设备的身份、数量和分布;查询一个或多个人员和设备的实际位置和活动轨迹;记录相关人员和设备在任何地方的到达/离开时间和总工作时间等一系列信息,督促和落实安全员是否按时到位进行现场检查,或检测和处理各种数据,从根本上消除人为因素造成的相关事故。

(三) 设置报警功能

1. 移民报警功能。当移民或无卡施工人员单独进入隧道时,系统将自动报警。但当与携带卡的人一起进入时,系统不会报警。

2. 区域报警功能。在特定区域设置报警功能,并为标签卡设置权限。例如,在施工现场进行特殊作业时,将作业面设置为警告区。如果非授权人员和设备进入警告区,系统将自动报警,显示进入警告区域的人员和设备的身份,并及时采取相应措施,在爆破后解除报警设置。

(四)灾后急救信息

一旦发生安全事故,控制主机可以立即显示事故现场的人员数量、人员信息、人员位置等信息,大大提高了救援效率和救援效果。

(五)信息网络功能

通过建立WE B信息共享可以通过浏览网页来实现,客户端不需要添加任何软件。总之,上述功能对安全本质化管理的应用仍有一定的局限性。由于该系统的启动正处于初步阶段,仍需要在现有的基础上不断扩展功能,通过软件升级实现系统的改进。此外,物联网在建筑领域的应用不仅局限于施工安全管理。可以预见,在不久的将来,施工进度、采购、质量和成本的整个过程都有广阔的工业发展空间。



 

本文来源:rfid世界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