前 言 近年来,煤矿事故时有发生。如何加强安全生产预防措施,如何正确处理安全与生产、安全与效益的关系,如何准确、实时、快速地履行煤矿安全监测职能,确保救援和安全救援的高效运行,摆在各级国家主管部门和领导面前。同时,如何改变煤矿企业落后地下人员的管理模式,如何实现管理的现代化和信息化也成为所有煤矿企业关注的问题。我们认为,建立以灾害预防、事故救援、电子信息管理为主要目标的信息化和智能化建设势在必行。
"十五"煤炭工业电子信息化建设期间"九五"在发展的基础上,围绕煤炭煤炭产业改革发展的战略任务,以信息和知识资源的开发利用为核心,重点关注煤矿生产安全监测、自动控制和企业管理的信息建设,已列入安全生产企业经营管理日程。作为RFID我们采用了最新的国际技术领导者SUPER-RFID技术,开发 "自动识别管理系统的煤矿安全生产人员",这一科技成果的实现,将为煤矿企业的安全生产经营管理带来新的机遇。作为RFID我们采用了最新的国际技术领导者SUPER-RFID技术,开发 "自动识别管理系统的煤矿安全生产人员",这一科技成果的实现,将为煤矿企业的安全生产经营管理带来新的机遇。
上述方案在井下人员定位管理中实现的基本功能包括:
一、通过基础GIS实时显示技术地理信息,查询地下情况:
1.任何时候地下或某个地方有多少人,地下人员的定位,这些人是谁。
2.每个人在井下任何时候的活动轨迹。
3.查询一个或多个人员的实际位置(地下人员定位),方便调度中心快速正确地通过电话联系人员。
4.查询相关人员在任何地方的到达/离开时间和总工作时间等一系列信息,督促和落实重要检查人员(如瓦斯检查人员、温度检查人员、排气人员等)是否按时、到位进行各种数据的测试和处理,从根本上杜绝人为因素造成的相关事故。
5.可实现多点共享,多个领导同时在不同地点查看;
二、井下人员在坑内实时动态分布,根据地下实际地理情况制作相应的动态图定位,使地下情况一目了然;
三、自动统计各类人员下井的各种报告,如:
1理所需的依据,如生产人员的下井时间报表、出勤月报表、加班报表、请假或缺勤报表等,并可生成工资报表等。
2.制定和统计管理人员的检查报告等。
3.其他人员,如参观人员是否按要求到指定区域等。
4、一旦发生各种事故,我们可以立即找出有多少人遇险,遇险人员在哪里?他们是谁?地下人员定位的突出作用
五、采用移动识别装置,更准确、快速地识别遇险人员的具体位置,提高抢险效率和救援效果。
实现设备管理的功能包括:
1、车辆等重要设备的具体实时位置
二、计算每辆矿车每天的运输次数和出入频率,便于管理。
系统介绍
1. 井下人员定位系统的特点:
高度自动化
先进的网络通信系统
基于GIS地理信息显示和查询系统的技术
完善的数据分析系统
在恶劣环境下24小时正常工作是安全可靠的
2、Super RFID的卓越性能
l 远距离,有效识别距离从2米到80米可调。
l 防冲突性极高,采用多种防冲突方案,可同时识别200多个标志。
l 高速度,Super RFID移动速度可达200公里以上。
l 误读率靠性高,误读率小于10万分之五。
l 无外接天线或地感,安装方便,集成设计。
l 智能化,RFID可与收发器实现双向高速数据交换,使应用灵活,保证数据安全。
l有方向性和无方向性的识别可以实现。
l适应工矿工作环境(-40℃-85℃),防水,防冲击。
l低成本,全部采用0.18uM芯片,成本较低。
l超低功耗,更健康,更安全。
l全球开放的ISM无需申请和支付微波频段。
l高抗干扰性,对现场各种干扰源无特殊要求。
3.井下人员定位系统的工作原理
首先,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和要实现的功能要求,和所有人员可能通过的通道中,具体数量和位置根据实际情况和功能要求确定,并通过网络布线与地面控制中心的计算机网络连接。同时,在每个井人员佩戴的矿灯上放置一个信号传感器。当井人进入地下后,只要通过或接近放置在隧道内的任何信号接收器,信号接收器就会立即感应到信号,并立即上传到控制中心的计算机上。计算机可以立即判断具体信息(如:谁、位置和时间),同时,在控制中心的大屏幕或计算机显示屏上显示并备份。管理者还可以根据大屏幕或计算机上的分布图点击地下位置,计算机将统计和显示该区域的人员情况。同时,控制中心的计算机会根据一段时间的人员访问信息,整理出各种出勤报告(如出勤率、总出勤时间、迟到/早退记录、未出勤时间等)。此外,一旦地下发生事故,事故现场的人员可以根据计算机中的人员定位分布信息立即找到,然后使用特殊的探测器进一步确定事故现场的人员定位,以帮助救援人员以准确、快速的方式救援被困人员。此外,一旦地下发生事故,事故现场的人员可以根据计算机中的人员定位分布信息立即找到,然后使用特殊探测器进一步确定事故现场的人员定位,以帮助救援人员以准确、快速的方式救援被困人员。矿车和其他设备的管理原理大致相同。
5.井下人员定位系统设计原则
(1) 实现井下坑作业面工作人员进出的有效识别,充分体现系统管理"人性化、信息化和高度自动化"
(2) 为高级管理人员提供考勤作业、人员进出限制等信息查询。
(3) 一旦发生安全事故,系统可以立即了解坑道作业面工作人员的数量,确保救援和安全救援的高效运行。
(4) 安全事故发生后,通过系统的移动识别装置,可以在事故现场10米范围内检测是否有人存在,便于及时开展救援工作。
(5) 安全、可扩展、易维护、易操作的系统设计。
6. 井下人员定位系统设计依据
(1) GA/T75《安全防范工程程序与要求》
(2) MT煤矿通信、检测、控制电工电子产品通用技术要求209-1990
7. 井下人员定位系统设计特点
(1) 高度自动化。该系统可自动检测地下隧道工人通过监测点的时间和地点信息,并自动实现考勤作业的统计和管理。
(2) 先进的通信系统。安装在地下各通道的识别系统,将相关人员通过的数据实时传输到网络服务器,整个过程无需人工干预。
(3) 完整的数据统计和信息查询软件。该系统软件拥有一个特殊的数据库管理系统,包括工人通过坑的信息收集和统计分析系统、考勤操作的统计和管理分析系统,显示和打印各种统计报,为高级管理人员的查询和管理提供全方位的服务。
(4) 系统的安全、稳定、可靠性设计。系统产品采用坑壁挂式设计,无需现场施工,保证系统在恶劣环境下24小时连续正常运行;
(5) 报警呼叫系统配置完善的异常情况(包括无效传感器和无效传感器进入)。
8. 井下人员定位系统设计方案
本系统遵循"统一发感器,统一设备,统一管理"按照允许上岗人员和班组实施的原则"一人一传感器"该传感器可视为系统"上岗凭证"或"坑道准入证"。具体方案如下:
(1) 煤矿生产单位在所有隧道内安装一定数量的信号收发器,具体位置根据现场情况确定,以满足辐射区域为准。
(2) 煤矿生产单位向相关人员发放并配备传感器,传感器安装在安全帽的合适位置。
(3) 在发送传感器时,系统数据库中登录传感器对应员工的基本信息,包括姓名、年龄、性别、团队、工作类型、职位片等。
(4) 安全生产部门授权传感器后生效。授权范围包括:员工可有资格进入工作面、传感器及时性、故障、损失等,防止无关人员和非法人员进入坑;
(5) 进入坑道的人必须戴带传感器的安全帽。当该人通过坑识别监控点时,系统立即识别,并通过系统网络的信息交换将该人通过的路段、时间等信息传输到井安全监控中心,并可同时在地理信息大屏幕墙上显示提示信息,显示通过人员的姓名。如果传感器号无效或进入限制通道,系统将自动报警,安全监控中心值班人员将收到报警信号,并立即执行相关的安全工作管理程序。
(6) 一旦发生安全事故,安全监控中心可以第一次了解被困人员的基本定位。救援队使用移动远程识别装置,方便10米内探测遇险人员的位置,方便救援工作的安全高效运行。
9. 针对矿井的实际情况,我们解决了地下人员定位系统产品在矿井中的技术问题:
一、 井下设备本身的安全运行问题
我们的设备(信号收发器)针对地下的特殊环境和工作特点,做到了:
全金属外壳结构牢固,防撞防震。
防水、防潮、防腐、全密封设计。
二、 设备的运行不得影响地下安全:
设备功耗超低,峰值功率小于1毫瓦。
三、 井下系统的工作电压小于直流18V的问题
四、 设备适应各种安装环境问题
设备具有很高的抗干扰性,对安装现场基本没有要求,即保证设备运行的高可靠性,大大简化了安装的维护工作量。
五、 整个系统设计成"傻瓜型",对用户技术要求极低,功能简单可调,故障自动检查功能等。
六、 坑内施工安装简单。
产品采用地下直接壁挂式,可接入直流电源和网线连接头,对未来地下检测点的变化也非常方便。
七、 简化故障处理
当机器出现故障时,可直接用备用机器更换。